新津小金协作共绘振兴图景 双向发力激活高原发展新动能
中经云端
2025-09-28 10:17:54

金秋的小金高原,处处涌动着振兴的活力:阿坝州雪犇牧业有限公司的厂房里,青储草料成捆码放;夹金山下,“红色夹金·玫瑰藏寨”研学基地建设正酣;四姑娘山景区,急救车随时待命守护游客安全……这幅生动的图景,正是成都新津区与小金县结对帮扶、双向发力的生动缩影。自协作以来,两地秉持“优势互补、双向互动、协同发展”原则,将新津资源优势与小金发展需求深度融合,在产业、文旅、教育、医疗领域同频共振,不仅筑牢了脱贫攻坚成果,更培育出可持续的发展动能,让高原大地焕发出新的生机。

产业协同:供需对接破瓶颈草畜循环激活增收潜力

为破解高半山“土地荒、产业弱”的困境,新津与小金组建联合调研组,走遍12个乡镇摸清底数。结合小金“4218”牦牛养殖的饲料缺口与新津产业培育经验,两地一拍即合,将饲草产业作为协作突破口,构建起“帮扶单位搭台、地方政府统筹、企业牵头运作、农户积极参与”的合作框架。新津这边送来技术指导和资金支持,小金那边迅速协调土地、组织务工队伍,双方紧密配合,让产业帮扶从“纸上规划”变成了“田间实景”。

崇德乡猛固村便是首批受益村之一。“我们村126户村民,通过高山牧草种植项目,仅务工收入就预计达10万元,村集体经济也增收1万多元。”村党支部书记彭永富介绍,如今村里的闲置土地全部流转种饲草,部分村民还学会了青储加工技术,“以后就算没有帮扶,我们自己也能搞加工!”

阿坝州雪犇牧业饲草存储仓

作为小金牦牛产业的龙头企业,雪犇牧业正是两地“草畜循环”模式的重要实践者“我们跟着全县牦牛产业规划走,把‘4218’养殖模式的前端良种繁育、中端标准化养殖和后端产品加工串成了闭环。”雪犇牧业董事长徐华普指着公司的牦牛智慧管理中心介绍,这种“4岁200公斤牦牛经100天标准化养殖增重80公斤出售”的模式,较传统散养缩短2年周期,还破解了冬春掉膘、肉质不均等难题现在周边村民不仅能卖牦牛、种饲草,还能来厂里务工、入股分红,多渠道增收。

截至目前,两地协作建成的2个饲草加工基地、6个牦牛产业示范基地、76个标准化养殖场中,雪犇牧业牵头打造了3个核心示范点位,培育的3家本土饲草加工企业也与公司形成供应链合作。2024年新津投入200余万元推广新型饲草、54万元购置移动加工设备,小金设立越冬饲草储备基金,今年已种植饲草4000余亩、饲草玉米1万余亩,计划2025年再扩种1万亩。

产业辐射下,结斯乡向花村流转6万余亩草场寄养1000头牦牛,获54万元集体经济收入,日尔、美沃等乡镇也纷纷加入协作,“小金牦牛”2024年销售额同比增长15%,这条“以种促养、三产融合”的振兴路径越走越宽。

文旅共建:资源整合创品牌,红旅融合开拓发展新局

为破解小金文旅资源“分散化、同质化”难题,小金梳理全县23处红色遗址、生态景点与藏寨文化资源,新津结合研学产业发展经验,双方共同设计“以研学为纽带串联资源”的重点项目,推动文旅资源从“零散分布”向“集群发展”转变。

红色夹金·玫瑰藏寨研学产业基地(在建)

资金层面,新津投入2025年帮扶资金870万元,成功撬动乡村振兴衔接资金、生态修复资金共495万元,总投入超1365万元,形成“财政引领、多元参与”的资金保障格局。此外,六大子项目统筹推进,既完成夹金海子研学示范民宿改造、地埋式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等基础配套升级,又通过河堤修缮、彩叶植物栽植实现生态修复,更以150万元专项资金推动民宿孵化,让农户深度参与产业发展。

“共建基地更要共同打造品牌。”两地的项目负责人表示,将联合把夹金山国家森林公园管护站升级为红色研学基地,融入长征文化符号,优化食宿和研学功能区,创新“龙头企业+国投公司+村集体+农户”的合作模式,明确各方的收益分配机制。预计项目建成后,每年能够接待研学团队5000多人次,带动周边20多户农户年均增收2万元以上,助力“红色夹金·玫瑰藏寨”成为阿坝州红色研学的新名片,推动小金文旅产业从“单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型。

医疗协作:资源互补强保障,四级网络守护旅游安全

四姑娘山镇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但山地户外急救能力曾是短板。为此,小金提出急救中心升级需求,新津结合医疗资源优势,双方确定以“硬件提升+机制完善”为重点的协作方案。

四姑娘山镇卫生院

2025年,新津投入120万元帮扶资金,支持急救中心增设急诊抢救监护室、远程医疗会诊中心、心电+影像中心,配备除颤仪、呼吸机等设备15台(套)同时,两地建立常态化协作机制:每月组织新津内科、骨科、妇产科专家开展“巡回诊疗”,精准看病远、看病难问题;新津每年选派1-2名内科、儿科、护理骨干驻院,通过“一对一临床带教+每日病例讨论+模拟实训”传授技能;组织小金医护人员赴新津优质医院进修,每年开展急救、慢性病管理等培训≥4期覆盖全员,并为年轻医护开设“技能小课堂”,已培育3名骨干医师、2名专科护士。

“自21年起,新津每年派1名医生长期驻守,期限一年,短期支援医生会根据我们的需求调配,今年国庆还将新增4名支援医生。”四姑娘山镇卫生院副院长周发建介绍道。此外,双方还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将“技能提升”“群众好评”纳入指标,对优秀医护给予进修机会与奖励,充分激发学习积极性。在此基础上,小金主导制定《山地户外急救操作流程》,联合新津构建“四级急救网络”:一级全员急救(培训景区500余名员工基础技能)、二级流动急救(2辆救护车24小时巡逻,30分钟内达任意点位)、三级固定急救(中心处理80%以上常见急症)、四级专业急救(与县、州医院建立绿色通道)。

目前,急救中心医护及医技人员达22人,配备2台急救救护车,团队规模较协作前扩充近一倍。近年来,中心累计接诊门急诊超6000人次,急救响应时间平均15分钟以内,“安全游四姑娘山”成为景区新标签,两地医疗协作成果获游客与群众认可。

从产业协同到文旅共建,再到医疗协作,新津与小金始终以“双向互动”深化帮扶成效,以“协同发展”谋划长远路径。未来,两地将继续聚焦资源互补、优势叠加,在特色产业培育、文旅品牌打造、民生服务升级等领域持续发力,推动协作成果惠及更多群众,共同书写跨区域帮扶促乡村振兴的新篇章。(文/图 邱语 黄锐)


打开APP,阅读体验更佳
打开APP看全部热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