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6米宽的乡村旅游路盘山而上,别致的农家小院点缀在青山绿水间,不消多时,安康旬阳棕溪镇王院村的乡村振兴学堂赫然入目,旁边崭新的产业振兴孵化园内,村党支部书记陈分新一早就和工人们核对着装修的细节。
“今年年内产业园就能投入使用,便民服务中心、农产品展示中心、乡村振兴学堂、农耕文化体验区、党风教育基地、中小学生教育研学基地到时候都集中在这里,能给育农结合奠定良好基础。”陈分新边走边介绍。
“产业+”出新动能
千亩特色林果示范园、千亩烤烟示范区、500亩富硒魔芋种植基地……作为旬阳市“1226”乡村振兴示范体系建设中确定的6个样板村之一,王院村近年围绕产业发展的创新之举接连不断,也让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50万元,村民年人均纯收入提高到1.4万元,成为市级小康村、全国农村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和谐文明新村和国家级烟区产业综合体。
从人均纯收入不到300元再到如今的上万元,王院村的“第一桶金”是种植烤烟得来的。
30年前,山大沟深的王院村,山上土地肥厚、光照时间长,但沿着山势只能建梯地,较大的机械上不了,想要提升亩均种植收益,经过多次调研的陈分新和村委会决定种植烤烟。
陈分新(左)和张强(右)在检查烟田生长情况摄影 陈岚
从50亩试种,到如今千亩烤烟示范园区,王院村的村民们一起学技术、学经验,烤烟种植技术不断成熟,收益节节攀升。
今年49岁的张强,走在自家绿油油的烟田中仔细检查着烟叶生长情况,按照去年的收益,他家100亩烤烟今年将继续带来近50万元的收益。
“我爸年轻时候就跟着陈书记他们种烟,刚开始只有5亩地,设备技术跟现在可是没办法比。现在我种了100亩,从旋耕、起垄再到覆膜,都是小型机械化了,方便又省力。村里还建设了集约化漂浮育苗棚和新能源烤房群,仅育苗这部分每年就给全村节省10万元成本。”张强算着账说道。
除了烤烟种植,王院村里每一分土地都发挥着作用,海拔低的套种枇杷、车厘子等林果,海拔高的根据土质种植不同品种作物,地坎坎上栽拐枣。各家院子里种菜、养猪、养鸡,屋顶建光伏发电站。伴随着基础设施提升和产业发展,王院村把特色产业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休闲农业、民宿经济、农村电商等新业态不断涌现,村民的收入结构转变为种烟、租赁和基地务工相结合。尤其通过该村创办的乡村振兴学堂,来自全省的近万名干部经过150余次课程的培训,从基层党建到乡村产业,在这里赋能添力。
“科技+”出新活力
特色农业带动乡村振兴发展的美好画卷在距离旬阳143公里外的石泉也正在上演。
走进熨斗镇麦坪村的金叶科技小院,石泉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烟叶生产管理员张荣坤通过数字乡村的终端,正在观察着烟田里的数据变化。
麦坪村金叶科技小院数字乡村智慧烟田大屏 摄影 陈岚
“麦坪村今年种植烤烟1100亩,我们数字乡村中智慧烟田部分目前覆盖就达930亩。通过数字化、可视化管理可随时观察到烟田的整体情况,进一步打通烟叶生产全程的数据链条。”张荣坤介绍。
依托金叶科技小院,麦坪村全村开展烟叶生产技术、平衡施肥、低碳烘烤等烟叶实用新技术培训,植保无人机实现防虫、防病、叶面施肥工作专业统防统治;“烤烟+”生产模式吸纳 80户村民参与魔芋、茶叶、蚕桑等种植管理、采收工作。成立的众乐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带动 120户村民加入合作社养殖牛、猪等牲畜。通过订单收购、就近就业,麦坪村不仅富了村民,更带动了周边百姓共同富裕,切实将“绿叶子”变为群众致富增收的“金叶子”。
“以前我在镇上跑客运,每年到手也就赚个五六万元。家里老人孩子都照顾不上。从2011年回村种烟后,在村上和烟技员的指导下,烟草公司陆续给我补贴购买了11台小型农机设备,种植基本是全机械化。烤烟大田移栽和采摘烘烤的时候会雇用村里的人来帮忙,也算是跟着村上带动大家增加收入了。”家庭农场主梅少海站在自家百亩烟田前乐呵呵地介绍。
“除了种烟,我们今年还在村里规划种植了200亩的黄精、大黄等中药材,进一步扩大村里林下经济发展。在以往烟豆套种的基础上,我们在烟草公司技术支持下,拓展烟蔬套种模式,种植萝卜,不断把群众镶嵌在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一步为村民致富开辟‘好门路’。”村党支部书记梅少尉介绍。
“麦坪村海拔比较高,气温低,种出的红皮白芯的萝卜品质好。去年200亩烟蔬套种平均亩产萝卜1800—2000斤,每斤收购价是0.5元,今年争取结合我们数字乡村的科技力量,提高种植水平,让大家再增加一份收入。”石泉县烟草专卖局(公司)副经理梁其涛介绍。
在充满活力的乡村沃野中,产业兴旺让群众的生活更加幸福,沿着特色产业的发展之路,越来越多的乡村将走上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振兴之路。(陈岚 许名山)
责编:王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