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之瞳科学公园:以科技共山水一色 让城市焕新向“绿”
中国经济网
2024-10-21 15:46:50

      水系蜿蜒,为整个园区增添灵动与生机;多种树木甄选而植,绿意盎然,为人们打造宁静而惬意的休憩空间;雨水花园、非植草类透水铺装、再生水利用,形成生态涵养循环系统;科普装置结合自然中风、水、声等元素,传递科学知识……走在位于西安高新区丝路科学城中央创新区的未来之瞳科学公园里,随处可见不同于往常城市绿地公园的设施。

      作为中央创新区的绿色心脏,未来之瞳科学公园13.6万㎡的面积上,将科技、文化、生态融于一体。谈及公园的规划,相关负责人表示,丝路科学城作为西安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集聚区,吸引了大量科技型企业和创新创业者,如何更好地提供优美宜居的生态环境,从而实现产城人融合,是科学公园在设计之初就重点考虑的问题。

      为充分将自然与科学完美结合,公园采用再生水与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同时将科学科普和生态本底有机融合,串联起滨水生活、商业文旅、科学科技和艺术文化。

      “科学公园,绿美是底色。我们为充分激发这里的生态潜力,除采用大树草坪相结合的方式,在公园内广泛种植多种植物外,还通过再生水利用、海绵城市建设等措施,将公园打造成绿色、生态友好的自然环境系统。”未来之瞳科学公园设计师关江介绍。

      遵循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科学公园,按照“再生水利用、雨水收集补充原则”进行建设,以西安市第七污水处理厂水源为公园的主要再生水源,国际社区东岸污水处理厂作为备用水源,经西太路敷设的再生水管网对项目进行供水,通过永安渠水系生态系统自然储存净化,转化为具有生态属性的“生态水”,再退入天然水体,形成再生水、雨水生态涵养循环系统。

未来之瞳科学公园 供图 西安高新区

      “根据《西安市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未来之瞳科学公园作为调蓄水体,需要最大限度汇聚周边场地的雨水径流。为此整体建设上我们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设置雨水花园、非植草类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植草沟、地下储水池,通过打造四周高、中间低的层级跌水的地势,将周围的雨水完全收集到整个水体中,对水体进行补充收纳利用,实现海绵城市的功能。”关江边走边介绍。

      “这些草有名字吗?如何保持常年常绿?”

      “种在水体里的草,在品种的选择上有要求吗?功能是什么?”

      面对大家的提问,关江表示,科学公园内的水体中种植了如矮生苦草、大苦草、微齿眼子菜等四季常绿的沉水植物。这些植物能净化水质,改善水生态,同时因为四季常绿特别耐寒,可以形成景观优美的水下草坪。

科普装置“水域净化师”效果图 供图 城市客厅

      除了绿美底色外,未来之瞳科学公园将科学作为最大亮色,通过规划设置的各类科普装置,形成西安创新馆科学、科创装置展示的外延与衍射,打造出一个科学科技与文化生态融合的公共空间。

科普装置“树木的礼让”效果图 供图 城市客厅

      走在公园内精心设置的“科学之路”动线上,“时光流转”“听雨的屋檐”“雾森之门”等八大科普装置,形成“水润城市”“生命绿动”“万物生机”三大科普主题。这些科普装置结合自然中风、水、声等元素,通过趣味化、艺术化的表达传递科普知识,让步入其中的人通过科普互动就能了解背后的科学知识。

      “仔细看,‘时光流转’以古代计时装置‘莲花漏’为设计原型,市民游客可以近距离观察时间是如何记录的,这个科普装置与丝路科学城的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相呼应,体现了古代文明与现代科技的交融与传承。‘听雨的屋檐’设置有人工雨洒系统,市民可以步入其中,聆听美妙的旋律。”公园科普装置项目负责人王波介绍。

      而三大科普主题包含“水域净化师”“共生精灵”“树木的礼让”等一系列科普装置,以“生态之环”为主题,丰富整个园区的游客体验。“‘水域净化师’和‘共生精灵’装置主要介绍湖内沉水植物和水生生物的净化功能,‘树木的礼让’则科普了树冠羞避原理。”公园科普装置项目负责人孟文政详细介绍。

      目前已完成绿化苗木种植、园路及广场硬质铺装施工的未来之瞳科学公园,正在进行水体水生植物种植,各类科普装置也等待进场安装,公园预计年底建成投用。建成开放后,将更好绽放出中央创新区的生态与科创魅力,进一步提升丝路科学城品质能级,展现“双中心”核心区建设的新气象。


责任编辑:王岚

打开APP,阅读体验更佳
打开APP看全部热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