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西安高新区公布2023年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根据统计,该区实现生产总值(GDP)1614.72亿元,同比增长8.4%,经济总量分别占到陕西省的10.4%和西安市的28.8%。整体经济运行稳中有进。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实体经济动能十足
从产业结构看,上半年西安高新区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14.6%、4.3%,三次产业占比为0.4:42.4:57.2。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实现20.7%,规上工业总产值、工业投资较同期增长18.1%、11.2%,占西安市比重分别达到43.8%、37.5%。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实体经济占比、经济质效不断提升。
按项目建设看,2023年,高新区实施重点在建项目494个。其中,产业项目157个(百亿级项目5个)、投资占比超过40%。项目亩均投资1024万元、建成区亩均GDP218万元、产业用地亩均税收102万元。
颇具“含金量”的数据,不仅展示出该区以实体经济为根基推动高质量发展所取得的最新成果,也更加坚定了该区做实做优做强实体经济的信心。
仔细翻看西安高新区上半年经济数据,光电子、新能源、汽车这些高频词颇为引人关注。上半年高新区汽车制造业产值增长48.6%,新能源汽车产量实现36.85万辆,同比增长23%,带动锂离子电池、相关零部件产业同步快速增长;奕斯伟、美光科技等重点项目加速建设,让产业实力进一步增强。
比亚迪生产线 供图 西安高新区
“目前,在汽车产业方面,比亚迪汽车扩产一期总装车间双线满产,日出车1400辆;12GWh电池项目建成后高新基地将达42GWh电池产能;三星环新60Ah(60安时)锂离子电池生产线项目正在主体施工;而三星12英寸闪存芯片一、二期项目月产能达26万片,M-FAB项目启动实施;奕斯伟一期三阶段项目实现满产,月产量达50万片;美光科技追加43亿元投资芯片封装五期项目,韩国荣达半导体核心精密零部件制造项目成功落户。光电子、汽车等两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已成为区域产业‘双翼驱动’的核心引擎。”西安高新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任俊峰表示。
汽车、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作为西安高新区五大支柱产业,近年来上下游协同强链补链延链,产业规模占西安市比重超50%,同比增长19.8%,相关企业经营规模效益也齐驱并进。据统计,上半年全区企业营业总收入突破8500亿元,新增市场主体13349万家;新增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9家、创新型中小企业621家,“专精特新”企业累计达274家;聚集规上工业、服务业、文化业企业分别417、490、115家,百亿级企业7家;新增新通药物、爱科赛博、万德能源等3家上市企业,上市企业总数达77家。广大经营主体的快速发展让实体经济结构更优、水平更高、动能更强。
尽管数据亮眼,但西安高新区对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还有更为清晰规划,在其召开的上半年工作会议上就指出,虽然GDP占全市比重从2020年的24.1%、2021年25.1%、2022年27%再到今年上半年的28.8%,逐年增加,但是目前新能源汽车、光电子等产业发展主要还是依靠比亚迪、三星等龙头企业的支撑,中型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的支撑作用稍显乏力。因此下半年要持续加强央地合作,聚焦延链强练补链引育更多创新型企业,推动“链主+配套”协同发展,打造更为坚实和一流的产业生态。
高水平科技自强自立 突破供给约束堵点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带来了挑战,也孕育着机遇。西安高新区在巩固优势产业领先的同时,勇于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以“双中心”核心承载区建设为契机,做优多层次创新平台体系、做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做大硬科技企业群体、做优区域科技创新生态,以科技自立自强推动高质量发展。
西安奕斯伟技术创新中心 供图 西安高新区
近日,走进西安高新区 “双中心”建设现场,先导院南区、未来广场、西安奕斯伟技术创新中心、西安瑞联年产50吨混合液晶显示材料生产线第二期工程等重点项目正在加速建设。“这些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带动作用强的项目,建成后一方面可以加强与省内相关产业的衔接,另一方面可引导生产要素集聚,打通上下游,延长产业链,预计可释放产能达1230亿元,新增就业岗位6万个,对于全区全市的经济稳定增长有着重要意义。”西安高新区科技创新局局长高云天介绍。
在“新型研发机构—科学园—科学城”的创新平台体系下,西安高新区主动谋划和积极承接国家重大科技攻关任务,完善推广“一院一所一校”模式,做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持续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在关键技术攻关方面,目前全区累计获得国家科技奖励35项,拥有近40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已超过800项。仅2023年上半年就完成技术合同交易额720 亿元,涌现出全国首款“SLM匹配式胸腰椎人工椎体”、空陆两栖双足轮多模式行走飞行仿生机器人、“特种车液力自动变速器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等科创成果,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持续提升。
丝路人才大市场 供图 西安高新区
在科创人才队伍建设方面,高新区上半年人才资源规模突破90万,累计引育国家级人才143名,省级人才146名、市级人才5万多名(高层次人才280名)、区级硬科技人才超过1万名。在科创主体规模方面,上半年送审高新技术企业456家,储备企业达400家;推进3383家企业参加科技型中小企业评审工作,高企、科小申报数全市占比均超过40%。在金融支持方面,“科创九条”政策预计兑现资金5亿元,惠及企业7000余家;重点上市企业“三送”活动为200余家企业送去1.17亿元政策资金;西安高新区产业引导基金撬动基金总规模114.7亿元。
科创企业、科技人才、金融政策互乘放大的高能级“蓄水池”为未来突破科技发展的难点、堵点,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向创新驱动转变打下坚实基础。
真招实招优化营商环境 助力市场主体健康发展
企业是经济发展的源头活水,结合中省市为推动企业发展推出的系列政策,西安高新区从减税降费、审批提速增效、优化提升政务服务等多方面发力,加快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为让各项惠企政策精准落实、直达快享,上半年,西安高新区累计为4000余家市场主体兑现“三次创业”惠企资金超过4亿元。累计为1000余家企业,兑付“免申即享”等政策资金1.62亿元。落实阶段性降低社保费和缓缴政策共6.18亿元,惠及区内企业3万余户,有效为经营主体减负担、增动能。
丝路科学城“未来之瞳”加速建设 供图 西安高新区
对项目建设而言,时间就是效率,就是先机。为进一步提升工建审批效率,该区持续深化“分级分类审批”“联合验收”“多测合一”等改革举措,完成低风险项目“告知承诺制”审批项目36件,一般风险项目“容缺受理+告知承诺制”156件,让重点项目落地即可开展建设。针对区内跨国企业、项目多的情况,该区将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和居留许可审批程序由“串联”变为“并联”,办理时限由之前的21个工作日压缩至5个工作日。而涉及到跨区办理的业务则通过政务服务“跨区通办”,与省内19个区县、开发区实现跨区通办,目前累计办件量6215件。
“栽好梧桐树 引得凤来栖”。一流的营商环境为高新区招引项目奠定了良好基础,2023年下半年,高新区将有涉及先进制造、科技创新、现代服务、社会民生、基础设施方面53个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510.52亿元,这些优质项目的建设将不断提高企业入驻效率和园区宜居宜业水平,对“四个高新”建设起到助推作用。
从西安高新区2023年上半年经济运行中可以看到,发展的信心源于动能强劲的产业“马力”、自强自立的科技实力、空间广阔的市场潜力。在上半年经济发展的良好基础上,西安高新区下半年将继续围绕“以企业为中心”的经济工作理念,紧抓市场主体扩容、完善产业生态、推动项目投产、提质消费载体等方面工作,让区域发展在质的有效提升上实现新进展。
责任编辑:王琳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