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西安获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成了继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后全国第四个“双中心”城市。作为西安的科技高地,位于西安高新区的丝路科学城成为全国首个“双中心”核心承载区。丝路科学城以此为机遇,掀起了“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新篇章。
在西安“双中心”获批一年之际,12月8日,来自中省市媒体及网络大V来到丝路科学城并走进集成电路创新中心(西安电子谷核心区)、科学园地环所、未来广场、光子制造园等项目,感受“双中心”带给这座城市的发展机遇及发展活力。
从一张美好蓝图到一座科技产业新城,短短两年时间,昔日绘就的中央创新区、硬科技产业区、生态文创区图景,正在一个个摩天大楼、产业项目、民生配套的落子下描画成型。
西安电子谷用“芯”打造先行先试样板
作为丝路科学城一城三区十组团中硬科技产业区光电子产业组团的核心区域——集成电路创新中心(西安电子谷核心区),由西安高新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产业投资板块旗下的西安高新丝路通信创新谷有限公司建设运营,是西安高新区与高校院所融合发展的高能级创新平台。
依托西安高新金控集团金融服务优势及硬科技集团产业投资优势,该项目在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本链和服务链“四链”深度融合方面加大先行先试力度,凝心聚力推进招商引资“一号工程”,扩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布局,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产业转换和功能提升,全力打造西安“双中心”建设的核心承载区先行先试样板。
据介绍,该项目是丝路科学城硬科技产业区光电子产业组团的核心区域, 项目内的“西安高新区电子谷”立体联动孵化器建设规模11.5 万平方米,旨在打造高水平的成果转化中心和创业孵化中心。项目全面投用后,将形成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布局,带动产业发展,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产业转换和功能提升,努力解决芯片半导体“卡脖子”难题。
西安科学园将打造原始创新的主要策源地
西安科学园作为“双中心”核心区主引擎,将聚焦“两大核心定位”,布局“四大集聚区”,打造原始创新的主要策源地,按照“中国科学院牵引、地方支持、高校合作、社会参与”的模式,谋划建设空间集聚、学科方向关联、功能相互支撑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和一流科研机构,加强基础研究的投入、重大项目的布局和科技要素的聚集。目前,园区内中科院地环所及地球环境创新研究院项目正在如期推进,项目建成后将针对城市地下空间利用与灾害防控、地热资源利用、秦岭资源保护与开发等问题进行前瞻性布局,解决困扰西安环境瓶颈问题;中科院国家授时中心科学城园区项目将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军民统筹“1603工程”和科教基础设施“空间时频技术研发平台”等,其中“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项目是陕西省“十三五”期间唯一牵头建设的大科学装置,高精度时间频率是国家战略资源,广泛应用于诸多基础研究领域、工程技术领域和国家重大系统。
硬科技企业社区让西安高新区更“硬核”
近年来,西安高新区以硬科技创新为引领,积极推动科技产业化,创新体制机制,破解成果转化难题,不断强化发展“硬实力”。依托于西科控股的“五位一体”全产业链科技创新生态体系,以及西安高新区的大力支持,硬科技企业社区形成“人才、项目、基金、政策、平台”+“空间”的“5+1”模式,向企业提供优质入驻服务和特色增值服务,入驻园区的企业能够享受到金融、品牌、政策、资源等多方位服务。
目前,西安硬科技企业社区已经投用了“三园区一平台”,其中光子制造园一区、二区、光子芯片园三个园区以及先进光子器件工程创新平台,孵化总面积为 17 万平方米,入驻企业 63 家,高新技术企业占比 85%以上,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 4 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家。
随着陕西省光子产业的发展,西科控股作为主要承载地,其打造的先进光子器件工程创新平台已全面启用。平台占地30亩,建设中试车间、中试大楼、综合楼和动力站等研发中试配套设施,总建筑面积约3万平方米。在西安高新区,目前已建成的“曲率引擎”光子制造园、光子芯片园两大园区光子产业聚集度达到90%以上。
据了解,自“双中心”核心区建设启动以来,西安高新区聚焦打造“科学、科创、产业、服务”四大圈层,积极构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产业化”全链条创新体系,持续释放硬科技创新活力、提升硬科技产业实力。目前,这里已聚集大科学装置2个,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市级及以上创新平台210家,其中国家级62个,以企业为主的创新平台146个,多层次创新平台体系加速成型。
随着中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条件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必须依靠创新驱动来实现持续发展。
未来,在“双中心”核心承载区建设的强势引领下,西安高新区聚焦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深度融合,不断强化技术、人才、平台、政策、市场、资本“六个赋能”,科创活力持续迸发,高质量发展动能将愈发强劲。
责任编辑:王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