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凌农科力量为玉米生产树立“陕西样板”
中国经济网
2023-06-22 15:44:46

      6月的榆林大地,到处郁郁葱葱。站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榆林玉米试验示范站里看着整齐划一的田地迎风摇曳的玉米苗,榆林市定边县堆子梁镇营盘梁村的种粮大户高海宽喜不自禁。

长势喜人的玉米苗 供图 杨凌示范区管委会

      “去年种植的600亩玉米,纯收入达60余万元。这和种植试验示范站推广的陕单系列品种和推广的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分不开,科学种植真是既省工又高产。”高海宽说。

      高海宽口中“省工又高产”的新品种、新技术均出自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陕西榆林成立玉米试验示范站,这个试验示范站自2014年落地成立后,以种质扩增创新为切入点,以玉米新品种培育和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为重点。经过多年实践以及玉米高产潜力挖掘、高产高效和玉米机械化3个阶段的发展,已成为玉米科技创新的基地,玉米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的展示平台和扩散基地,为陕西及西北玉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为全国玉米生产树立了“陕西样板”。

专家指导种植户科学种植 供图 杨凌示范区管委会

      “从试验看,玉米密植高产滴灌水肥精准调控技术,不仅省水效果很明显,节肥可达23%,而且节省灌溉时间和用工效果突出,增产效果和总体效果都很好,还很绿色。”榆林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玉米研究所所长杨晓军深有体会。

      据试验示范站首席专家薛吉全介绍,试验站通过育种基础理论研究,确立“大规模、多地点和持续性”的育种思路,形成了“优异种质材料+高效选择方法+新组合多环境测试”的高效玉米育种技术体系,在借鉴国际、国内玉米育种的新理念,以简化的杂优模式,以国内外优良种质为基础,构建陕A群、陕B群两个杂种优势群体。这些技术成果不仅让西北成为我国玉米增产潜力最高的地区之一,也成为我国四大适宜玉米种植的区域之一。

      “科技创新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金钥匙’,只有牢牢掌握良种研发的‘核心科技’,才能确保中国粮食使用中国种子。”薛吉全说。

      从2010年开始,薛吉全带领科研团队育成了陕西首个籽粒直收玉米新品种“陕单636”,随后“陕单650”“陕单620”“陕单660”等多个机收新品种纷纷问世。值得一提的是,试验站通过多年多点科学试验研究,总结提出了“一增三改一防”密植高产高效技术模式,被列入陕西省农业农村厅增密度提单产主推技术。据统计,2020年—2022年,该项技术在陕西累计推广1894.61万亩,密度增加329.69株/亩 ,增产51.70公斤/亩,增产10.54亿公斤。促进了榆林玉米面积从2007年190万亩扩大到500万亩,单产提高100—150公斤。

      “下一步,试验站继续将以关键技术集成为突破口,通过良种良法良机良制的有效结合,积极参加玉米提单产行动,发挥试验示范站的技术引领和产业推动作用,为确保粮食安全和农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杨凌力量’。”薛吉全表示。

责任编辑:王琳婧

打开APP,阅读体验更佳
打开APP看全部热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