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陕西报道(记者 柳洪华):作为西安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价值高地,近年来西安高新区以“四个高新”建设为统揽,以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功能承载区、国家科学与科技创新中心承载区等为抓手,实现了产业发展、科技创新、产城融合等方面的追“高”逐“新”。
今年前三季度,西安高新区实现生产总值2418.83亿元,同比增长7.4%,经济总量分别占到陕西省的10.2%和西安市的28.3%,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和支柱地位进一步凸显。
丝路科学城作为主战场,瞄准技术含量高的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增强发展新动能,引领产业新方向。
以未来产业赢城市未来
“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随着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与其紧密相连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备受关注。
近年来,西安着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规模以上战新产业产值占比接近50%,在航空航天、集成电路、先进制造等多个领域培育出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其中,西安高新区已经形成了“55611”现代产业体系。
作为具有前沿引领性的未来产业衍生地,丝路科学城重点布局光电子产业组团、汽车产业组团、生物医药绿色装备产业组团、智能制造产业组团、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组团、科教创新组团、生态文创组团、科创金融组团、科学中心组团,已经形成以智能制造、光电子产业、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卫星应用产业、大科学装置等为主的产业集群。
而这些产业集群的内核,都深深烙印着“高”和“新”。比如西安高新区倾力打造的世界级光电子产业集群,便囊括了西安奕斯伟集成电路产业基地、光电微波数据集成产业园、西部空间信息产业基地、先进光子器件工程创新平台等一大批代表着未来产业的高质项目。
这些项目不仅是当前经济持续企稳向好的重要支柱,更是确保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储能单元”。
今年以来,西安高新区围绕“双中心”建设、产业链延链强链补链、战略新兴产业产业新赛道等战略发展方向,全力确保拟建项目早开工、在建项目快推进、竣工项目早达产。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1%,工业投资同比增长3.8%,先进制造业总产值增长13.4%;103个市级重点在建项目完成投资772.3亿元,占年计划的85.33%,新开工项目开工率100%。
推动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
9月上旬,北极雄芯信息科技(西安)有限公司宣布其自主研发的首个基于国内《芯粒互联接口标准》的Chiplet互联接口PBLink回片测试成功;6月,陕西北斗金箭航空科技有限公司凭借一款空陆两栖双足轮多模式行走飞行仿生机器人斩获第七届世界无人机大会“国际无人系统设计大奖”;5月,法士特参与完成的“特种车液力自动变速器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荣获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建好“双中心”、做强“硬科技”,2023年的西安高新区科技创新成绩斐,这里频频诞生“第一、首个”,以“中国原创”的身份参与国际竞争。
而这离不开西安高新区不断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先进技术的应用提供良好基础条件;加强产学研合作,培育高水平科技人才;聚焦底层共性技术的突破创新,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加速技术转移转化,提高技术应用水平。
11月3日,在2023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国家硬科技创新示范区建设论坛上,西安高新区发布《加速推动新型工业化的实施意见》,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聚力打造西部示范、全国引领的新型工业化示范区。
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方面,西安高新区围绕“双中心”建设核心承载区战略规划,着力擦亮、全面彰显“硬科技”底色,将加速布局全国重点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等战略科技力量,批量建设前沿交叉、共性研发及小试中试等系列平台。
到2030年,西安高新区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增长到5%,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增加到5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增至20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大科学装置达到12家。而这将为先进制造业产值规模突破万亿级大关,成为全球领先的芯片、新能源汽车研发生产基地等新型工业化“新目标”提供强力支撑。
作为建设“双中心”核心承载区的丝路科学城,积极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能源、物联网等产业新赛道,加速推动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式发展,通过“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上市企业”全生命周期培育链条,精准勾画企业成长各阶段高质量发展蓝图。两年来,丝路科学城区域内累计辅导超130家企业进入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库。
人才兴则产业兴,科技人才是做实“产才融合”文章的基础。丝路科学城现有国家级领军人才6人,省级领军人才10人,各类硬科技人才530人;同时系统部署重大科学基础设施,创建高水平创新平台,中国科学院大学西安学院、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国家授时中心、先进阿秒光源等大院大所大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相继落地,在发力基础研究的同时,进一步打通人才引进渠道,推动产业向高能级产业集群攀升。
220平方公里的丝路科学城,正在加速成为助力西安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区域科创中心的核心支点,引领西安创新型城市建设不断取得新突破,提升西安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能级和竞争力。
责任编辑:王岚